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7:26:30  浏览:804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卫生部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21号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已于2002年3月15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部长 张文康

  2002年3月28日

  第一条 为了规范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规定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本办法所称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卫生部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

  第三条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主要内容是:(一)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三)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四)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及有关材料。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应当在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第五条 用人单位申报后,因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材料等变更导致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改变的,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内容。

  第六条 用人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时,应当向原申报机关办理申报注销手续。

  第七条 受理申报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管理档案。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逐级汇总上报。

  第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用人单位申报的情况进行抽查,并对职业病危害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条 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的规定,未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或者申报不实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条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的格式和内容由卫生部统一规定。

  第十一条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不收取费用。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用人单位应当在2003年1月31日前申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关于印发阿拉善盟综合应急救援实施办法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行政公署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关于印发阿拉善盟综合应急救援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旗人民政府,行署各委、办、局,开发区、示范区,各大企业:
  现将《阿拉善盟综合应急救援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整合应急资源,规范应急救援行动,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盟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应急救援,是指应急救援队伍组织营救和救治受灾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迅速控制危险源,防止次生灾害事故发生,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的行为。
  应急救援包括事故单位自救和对事故单位以及事故单位周围危害区域的社会救援。
  第三条 应急救援工作是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一是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二是迅速控制危险源,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三是做好现场清洁,消除危害后果;四是查明事故原因,评估受害程度。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盟境内行政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单位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第六条 应急救援队伍执行应急救援任务,坚持"控制事态、稳妥处置、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原则。


  第二章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第七条 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统一指挥、协调作战"的原则。
  (一)成立盟综合应急救援机构。盟长担任总指挥,政府应急救援机构、综合应急救援队负责人担任副总指挥,盟应急救援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综合应急救援的日常办事机构为阿拉善盟行署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
  (二)依托公安消防支队成立盟综合应急救援队。行署分管盟长任综合应急救援队第一政委,盟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担任队长。
  (三)按照突发事件类别,依托系统、行业特点成立专业应急救援分队,系统、行业的负责人为专业应急救援分队队长。
  (四)旗人民政府、区管委会和安全生产责任较重的企业、事业等基层单位,组织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成立专(兼)职应急救援分队,负责人为专(兼)职救援分队的队长。
  (五)依托共青团、工会、红十字会等机构,建立青年志愿者和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
  (六)建立应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库,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应急救援专家组,对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七)招聘、录用合同制或事业编制的综合应急救援专业队员。
  第八条 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由应急救援机构、应急救援队、专业应急救援分队、专(兼)职应急救援分队、志愿者队伍、应急救援专家组,专业救援人员组成。联动成员单位由盟委办、行署办、监察局、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金融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体育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牧业局、林业局、商务局、卫生局、环保局、粮食局、安全监管局、气象局、地震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工会、团委、红十字会、电业局、旅游局、人防办、阿拉善军分区、交警支队、消防支队、武警支队、森警大队、中石油阿拉善分公司和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公司阿拉善分公司组成。


  第三章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职能与管理


  第九条 盟综合应急救援机构工作职责:
  (一)完善盟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的领导和管理;
  (二)建立健全预测预警、信息报送、先期处置、应急响应、信息发布等应急救援工作运行机制;
  (三)根据灾情需要及时调度、指挥相关力量进行应急救援与处置;
  (四)建立健全社会应急保障体制,建立跨区域的应急物资调剂供应渠道;
  (五)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指导应急救援的宣传、培训和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管理等日常工作;
  (六)定期召开全盟综合应急救援会议,研究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第十条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
  (一)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应急救援保障工作;
  (二)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开展训练演练;
  (三)承担自然灾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群众遇险、社会安全事件等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公共卫生、核与辐射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抢险救援工作;
  (四)承担应急救援机构交办的其他应急救援工作。
  第十一条 专业应急救援分队工作职责:
  (一)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应急救援保障工作;
  (二)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开展训练演练;
  (三)承担本系统、本行业的应急救援工作;
  (四)承担应急救援机构交办的其他应急救援工作。
  第十二条 专(兼)职应急救援分队工作职责:
  (一)加强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开展训练演练;
  (二)加强应急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
  (三)承担本地区、本单位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四)承担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应急救援工作。
  第十三条 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工作职责:
  (一)开展应急知识的科普宣教工作;
  (二)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协助搞好应急救援工作;
  (三)参加应急救援机构交办的其他应急救援辅助工作。
  第十四条 应急救援专家组工作职责:
  (一)参与应急救援的分析研判,提供决策建议;
  (二)参与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工作及相关学术交流与合作;
  (三)承担应急救援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五条 应急救援专业队员职责:
  (一)统计应急救援数据,发布或报送相关信息;
  (二)掌握应急救援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开展应急救援训练;
  第十六条 应急救援队伍管理
  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在盟应急救援机构的领导下,实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密切配合,根据部门、行业、单位特点,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业务培训,规范应急救援程序,提高综合应急救援事故处置的快速反应能力。
  (一)业务培训。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联动单位要有计划、有安排、有目的地抓好具有岗位特点、业务特点、救援重点的教育培训活动,对全盟范围内有应急救援任务的成员单位、系统、行业、厂矿、企业负责人、重点岗位人员进行轮训,强化应急救援实力,提高全员素质。
  (二)备勤备战。 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通讯联络畅通,应急救援所需器材装备完整好用,接到应急救援出动命令后能及时、准确到达救援现场,开展施救。


  第四章 综合应急救援保障机制


  第十七条 经费保障。盟委行署建立应急救援经费保障机制,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科学保障、平战结合"的原则,把综合性应急救援经费纳入盟本级年度财政预算,按照行署应急救援需要确定经费预算指标。各旗人民政府、区管委会同步制定本级应急救援财政经费预算,切实满足各旗区应急救援工作正常运转。
  第十八条 器材装备保障。根据国家、自治区相关规定配齐配强应急救援器材装备,盟财政局每年应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应急救援队伍训练、器材装备的维护、更新和高科技、高技能应急救援新装备的购置。本着"就近、快速、实用"的原则,各旗人民政府、区管委会每年预算专项经费用于购置应急救援器材装备,逐年提高本地区应急救援能力。
  第十九条 应急救援物资保障。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盟民政局建立物资储备库,储存帐篷、棉衣被等各类救济物资;盟卫生局建立药品储备库,储存足够的抗生、消炎等各类急救药品,储存适量的消杀药品、消杀器械、应急接种疫苗、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应急监测试剂、疫情监测设备、环境监测的仪器和试剂及个人防护物品;盟住房建设局建立重型机械征召调集机制。
  各旗人民政府、区管委会建立相应的物资保障机制,从本地区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种类特点出发,建立相应物资、药品储备保障制度,重型机械征召调集签约制度,达到本地应急救援需要。
  第二十条 应急救援信息保障。建立盟综合应急救援信息保障制度,确定专门的应急救援信息员,收集、整理、报送应急救援常态信息,突发事件或灾害事故,根据指令,通过信息平台向应急救援成员单位、人民群众发布灾害事故信息,做好对外新闻发布工作。
  各旗人民政府、区管委会、行业主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信息收集、评估、报送制度,每季度向盟应急办上报本地区、单位、行业安全信息。
  第二十一条 应急救援交通道路保障。建立应急救援交通道路保障机制,开辟应急救援绿色通道,盟公安局、交通运输局接到应急救援命令后,优先为应急救援提供专门通道和必要的交通管制。


  第五章 综合应急救援预警 调度 指挥与处置


  第二十二条 建立应急预警机制。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科学有效"的原则制定应急预案。盟应急救援机构按照一级响应,制定盟级总体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成员单位要结合本单位、部门、行业等特点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各旗人民政府、区管委会、行业系统(行政)主管部门(机构)、生产经营单位、驻盟各垂直管理单位、盟内企业都应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案制定必须规范、针对性强、可操作,经本级权威论证评审合格后,报盟应急机构备案。各应急成员单位、系统、行业、主管部门,各旗人民政府、区管委会要定期对预案进行演练,增强协调配合和实际作战能力。
  第二十三条 建立快速调度机制。依托公安"110"、消防"119"、卫生"120"建立盟综合应急救援调度指挥平台,承担等级灾害事故的力量调集。应急救援成员单位的通讯平台要与盟综合应急救援调度指挥平台实行无缝对接,形成覆盖全盟的应急快速调度网络。根据灾害等级或演练、拉动需要,启动盟级应急救援预案,调集救援力量,快速集结,迅速赶赴现场。
  第二十四条 盟综合应急救援调度信息发布,可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固定电话等方式,向相关应急救援单位和个人传递,接到应急信息后,快速集结,按照指令,迅速出动。
  第二十五条 按照统一指挥,逐级指挥的原则,盟应急救援机构接到突发事件报警后,应当根据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按照相关预案的要求启动应急响应。依据应急救援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现场指挥部由现场最高政府首长任总指挥,盟应急救援机构负责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负责人为副总指挥,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应急救援队、专业应急分队、专(兼)职救援分队、志愿者队伍在总指挥、副总指挥的统一指挥下,根据任务、职责分工展开工作。
  第二十六条 加强协作,科学处置。盟应急救援机构所属单位、部门和系统行业,紧密配合,互通信息,果断处置,降低损失。
  第二十七条 各旗人民政府、区管委会根据本地实际,建立各旗区应急救援调度指挥平台,调集辖区力量,指挥处置辖区内突发的灾害事故事件。
  第二十八条 应急救援任务结束后,应急救援指挥部报请盟委、行署同意,清点救援队伍人员、物资、器材装备,核准消耗,有序撤离现场,恢复正常备勤状态。
  第二十九条 应急救援装备征召重型机械、装备物资、医疗药品、油料食品等应急救援所需品,按照先征用后结算的方式,救援结束后,由事故单位统一清算。事故单位无力承担的,由事故发生地旗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六章 法律责任与奖惩


  第三十条 综合、专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参加非本辖区、本专业、本单位应急救援工作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盟委、行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各部门、单位可依据本部门、本单位的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志愿者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受指派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盟委、行署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救援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第三十一条 在处置应急救援突发事件时,有关部门或单位不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履行自身的职责,未做好应急设备、设施日常维护、监测工作,导致处置突发事件失当,或者扩大事态,造成恶劣影响的;
  (二)不服从综合应急指挥部对应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的;
  (三)救援现场临阵脱逃,消极应对,责任意识差造成伤亡或较大财产损失的;
  (四)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应急救援资金、物资的;
  (五)不服从机械征召、调集、食品供给或妨碍应急救援的企业、单位、个人。
  对上述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已经规定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盟应急救援机构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荆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湖北省荆州市人民政府


荆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荆州市人民政府令第93号)




《荆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9月13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李建明

二○一一年十月八日

荆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机动车排气污染的防治,适用本办法。

机动车污染防治从机动车生产、进口、销售、登记、使用、年检、维修、淘汰和燃油供应、油气回收等环节入手,实行车油联控。

第三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分别建立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工作综合协调机制,研究处理机动车排气污染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纳入全市环境保护规划。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有关政策和采取扶持措施,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第五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运输、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物价、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行使以下职责:

(一)机动车入户、年检时审查其是否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协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机动车停放地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状况组织抽检。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机动车检验机构和维修治理机构在用计量器具的定期检测,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各加油站燃油质量的监督检查。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对机动车维修机构实施行业监督,加强维修人员的业务培训。

物价部门对机动车污染物净化产品的销售价格、安装费用进行监督。

工商、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防治工作。

第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与公安、交通、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联网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定期发布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停放地抽检情况信息,方便公众查询,接受公众监督。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违法行为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举报。具有监督管理权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受理公众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举报,并及时查处。

第二章污染控制

第八条 鼓励和推广使用低污染排放车型,逐步淘汰高污染排放的机动车。

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机动车,应当选择低污染排放的车型。

鼓励从事道路运输业务的企业和个人购买、使用低污染排放的车型。

第九条 生产、销售的车用燃料应当符合国家标准。

销售车用燃料,应当明示质量标准。禁止销售和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车用燃料及清洁剂。

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对车用燃料及车用燃料清洁剂、添加剂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在本市生产、销售、使用的机动车,其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进入本市的外埠车辆,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一条 机动车销售部门应当将每年所销售机动车的车型及有关污染物排放达标的证明资料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在本市初次注册登记的机动车,应当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环保达标车型核准公告的要求。

第十三条 在用机动车排气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当安装排气净化装置。

第十四条 在本市行驶的机动车,排放黑烟或者其他明显可视污染物,经检验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禁止上路行驶。

第十五条 本市实行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分类管理制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分为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和黄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第十六条 初次注册登记并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环保达标车型核准公告要求的新机动车,可以直接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领取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在用机动车经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机构检测符合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发放情况实时告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第十七条 禁止伪造、变造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禁止使用失效、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或者冒用其他车辆的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第三章排气检测

第十八条 本市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分为定期检测、停放地抽检两种检测方法。

第十九条 对我市在用机动车应当采用简易工况法进行排气污染定期检测。

第二十条 对经排气污染检测机构定期检测不符合排放标准,或者未进行排气污染定期检测的在用机动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核发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核发年检合格标志。

第二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公共汽车始末车站和公路客运、货运站场等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状况进行抽检。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停放地抽检结果当场告知车辆所有人或者使用人。

第二十二条 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实行社会化。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的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和法定的资质,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气污染检测方法、技术规范和排放标准进行检测,出具准确可靠的排气污染检测数据报告。检测设备应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

(二)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档案,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

(三)不得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业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单位的监督管理,并对经其检测的机动车进行排气污染抽检。

第四章污染治理

第二十三条 对污染物排放定期检测、停放地抽检不合格的机动车,车辆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应当自收到检测结果通知之日起,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维修治理,并按照要求进行排气污染复检,达标后方可继续使用。

经过维修治理、安装污染物净化装置后仍不能达标的机动车,责令停止使用或强制淘汰。

第二十四条 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不得上路行驶。报废的大型客、货车及其他营运车辆应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解体。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报废车辆集中处理,防止报废车辆上路行使、出售、转让。

第二十五条 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业务的企业应当依法具备相应的维修经营业务许可,按照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有关要求和技术规范对机动车进行维修治理,使在用机动车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完整的维修治理档案,定期将维修治理的有关信息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 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实行质量保证期制度,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机构在质量保证期内承担维修质量责任。

交通运输、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负责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要求机动车所有人到指定的场所维修治理排气污染,不得指定使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的产品。

第二十七条 销售机动车排气污染净化装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要求,并通过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适应性监测。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生产、销售车用燃料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等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生产、销售和进口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由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拒不安装净化装置的,按每辆车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机构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进行检测,或者检测设备未依法取得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的计量认证的,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

未取得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进行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负责资质认定的部门取消承担机动车年检的资格。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驾驶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收缴,强制报废;对机动车驾驶人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企业未依法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经营,或者未按照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有关要求和技术规范进行维修治理的,由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予以查处。

第三十四条 阻碍、拒绝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但铁路机车除外。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排气污染,是指机动车排气管、曲轴箱及燃油系统等蒸发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有效期3年,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